河南开封新闻网

一周文化观察:茅奖被质疑是老人奖 上海书展说不

  

一周文化观察:茅奖被质疑是"老人奖"上海书展说"不"

资料图:王蒙。张茜翼 摄

  中新网8月24日电(宋宇晟)上周,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持续受到关注,围绕本届茅奖的相关评论与争论也层出不穷。同时,上海书展也于19日开幕,在一届被认为缺少“文学大咖”的书展中,一项禁令成了书展的亮点。此外,今年的七夕节也成为上周的热点,和文化新闻相对冷清的报道相比,“狗血”的社会新闻倒是不少。上周,绍剧表演艺术家筱兰芳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14日在上海去世,享年91岁。

   【争论】茅盾文学奖是“老人奖”?

  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公布了最终评选结果。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这边风景》、李佩甫的《生命册》、金宇澄的《繁花》、苏童的《黄雀记》等五部作品获奖。

  作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甫一颁出便引起关注。当然,也少不了争论。其中,青年作家缺席成了争论的焦点。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就指出:“在鲁奖评选中,70后已是主力,但茅奖中尚不见他们的身影,这种状况需要适时加以改变。”

  评论者唐山则从数据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他称,在已颁发的9届茅奖中,共产生了41位获奖者,获奖年龄总和为2236岁(其中张洁2次获奖,分别按其获奖年龄统计),平均获奖年龄为53.2岁。而本届创造了三个纪录:一是王蒙81岁获奖,超过2005年获奖的宗璞(时年77岁);二是获奖者平均年龄为61.8岁(此前最高纪录为2005年的57岁);三是首次未有50岁以下作家获奖。

  唐山据此认为,茅奖获得者从传统的“老中青”创作团队日渐成为“老中”当家。

  其实,青年作家的缺席早在中国作协官网公布入围的十强作品时就已经可以预见。十位入围作家中,除了徐则臣一位“70后”作家外,普遍都是“50后”“60后”作家。这其中,已得到文坛普遍认可却一直没有摘获茅奖的81岁老作家王蒙是特例,他是“30后”作家。

  “质疑茅奖是一个‘老人奖’,我觉得有失偏颇。”这是文学批评家、茅奖评委陈晓明的看法。

  陈晓明认为,茅盾文学奖是一个国内文学的“终身成就奖”,评判标准应该是“四六开”。他说:“60%看这是否是一个对文学有贡献的好作家,40%看他是否有优秀作品,二者必须平衡。不能仅凭一部好作品,就让某个新人得奖,新人需要磨炼,如果在三十多岁就拿了茅奖,对他今后的写作生涯本身也是一种压力和困境。”

  评委中唯一的80后评委杨庆祥则认为,70后、80后作家的得奖只是时间问题,“我主要看重的还是这四年中,作家整体的创作水准。”

  至于为何80后年轻作家未能获奖?杨庆祥说,80后作家从未进入提名环节,本届参评的也有几位80后作家,比如笛安的作品进入比较靠前的名次,引起评委的兴趣,他们讨论后还是觉得有明显的缺陷,对细节处理不符合逻辑,对历史背景过于简单化。“我之所以对年轻一代的写作不满意,因为他们的写作目前还是过于自我化。而且这种自我是一种很虚幻脆弱的自我——没有将‘自我’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里面予以建构和丰富。所以我说,80后写作必须从成长中解放,从青春文学的气息中解放,从文艺腔和小清新中解放。”

  此外,还有人认为,本届茅奖评奖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并且已经在发生着静悄悄的“革命”。文学评论家、茅奖评委王春林就是这样认为的。他在评论中表示,这种静悄悄的“革命”体现在:茅奖从“长篇小说奖”到“作家终身成就奖”的转变和从偏重宏大叙事到青睐日常叙事的转变。

  和王春林的观点类似,评论家、茅盾文学奖前评委李星也觉得“本届茅奖获奖作品面貌比较新,写法也很多样”。

  他说:“总体来说,本届茅奖的获奖作品展现了全新的文学观念,虽然还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作家们也是在思考现实,但延伸较广,可以说是开放的现实主义。特别是格非和苏童,此前被认为是先锋作家,他们坚持先锋文学理念,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先锋文学作家,被认为是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曾在文坛产生很大反响,而格非和苏童都是其代表作家。

  李星还说:“这次的获奖作品和《创业史》《白鹿原》那类现实主义作品完全不一样,虽然仍是现实主义,但更深入人心、精神和灵魂,深化了现实主义精神。特别是《繁花》,没有主旋律人物和主旋律情节,而是一部方言市井小说,闲话式的小说,这样的作品获奖,展现了茅奖评奖的全新气象。”


    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gulouqu/34316.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