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张译:在退缩与拒绝中不断前行
新华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张淳)一个从十年龙套生涯中走出来、曾经被指“性格内向没有表演天赋”的演员张译,先后凭借电影《亲爱的》获最佳金鸡百花电影节男配角奖、凭借《鸡毛飞上天》获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奖。尽管如此,他依然无法摆脱内心的不自信,无法勇敢地去主动追寻角色,更多的时候,张译是被动的,是等待被导演寻找到的一个演员。
在张译身上,可以找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紧迫感,能够感受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努力付出,同时还有当机会与角色降临时下意识的退缩与犹豫。但好在这一路走来是幸运的,因为有很多人愿意做他的导师,“他们告诉我你一定行,往前走吧别回头。他们都在用一种我觉得近似于催眠的方法,在让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挑战
战胜心结冲破舒适圈
从《士兵突击》中的史今开始,张译逐渐被观众所熟知,到后来《亲爱的》《追凶者也》《鸡毛飞上天》《红海行动》,张译一次次地演绎着或正面或反面、或暖心或冷面的角色,而在这些不同人物背后,接演过程常常是以拒绝开始的。“任何一次接到一个新角色,我总会下意识去衡量,作为演员自身材料和角色之间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如果差距很小的话,我觉得我就干,差距大了,就有点不太敢。”
张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能扯团队后腿,不能因为自己让整体丢分,“别最后让人觉得大家都演挺好,就张译演得不好,影响了整个电影的品质。”
不够自信的张译,虽然“每一次都犯这毛病,每次都跟导演说,我好像干不了这事,您选错人了。”但经过一番劝说和鼓励后,他却又总能出色地完成每部作品,“我就像一个自闭儿童一样,被导演们不停打开我的一扇一扇窗户,然后我发现原来我这个不光是一个塔楼的房间,我还是一个南北通透的。再后来发现我是三面有玻璃的,最后我发现我一圈都可以有玻璃。”
在张译最新的作品《攀登者》中,过程亦是如此,“尤其是一看这是60年登山的三个英雄之一,而这三个人打破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纪录。你就不太清楚这个人自己能不能够得着了,所以一开始是想谢绝了这件事。”
当然最后就如同影片中的“曲松林”一样,张译再次克服了自己,“后来他(曲松林)挺立起来,战胜了自己这个心结。虽然他不是最后再次成功登顶的一个,但同样是一个英雄的存在。”
攀登
向往珠峰在大本营留牵挂
在拍摄《攀登者》之前,张译不仅对登山一无所知,甚至还有些抵触,他想不明白的是登山的意义何在。但影片拍摄完成之后,张译完全改变了想法。“过去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登山,就是为了爬上去了就站得高点吗?而且我抵触登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前我当兵,每周六周日终于可以不出操不跑步了,但是我们必须要登山,”张译笑言“特别痛苦,累得都快吐血的感觉,终于登上去,也不知道图什么。”
在接触了《攀登者》之后,张译对登山便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仅说装备的使用、登山的技巧、呼吸的节奏、氧气的运用、结组的重要性、绳套怎么打……不仅仅是这些,就比方说之前我是不自信的,不太敢接这个角色,然而最后你演了,我觉得这对于我个人来讲就是成功。”
尽管当兵的时候爬山爬到怀疑人生,但现在张译却对珠穆朗玛峰动了心思,“因为我没有高反,现在还真对珠穆朗玛有点向往,也有点信心了,开始心里有点痒痒。”
对挑战高峰有了底气,不仅来源于掌握了登山的相关知识,更因为有着来自珠峰大本营的一份牵挂。“我和吴京把逝去的两位老前辈的玛尼堆,建在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上。没有这些登山先驱,也没有我们攀登者这个电影,也没有我曲松林这个角色。所以我是特别希望能够还有这样的机会,再去5200,再去看看。”
紧迫
最怕“子欲养而亲不待”
成长路上,张译一路坎坷,挥之不去的不安定感让他更加努力地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对于张译而言,时不我待的感觉始终萦绕心间。“不是说因为演员这份工作,而是从小我就希望能让自己的父母过上舒适的生活。因为父母为自己的孩子都是做了太多,所以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幸福一些。但是他们生我生得太晚,所以我从小就有这种紧迫感。”
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longtingqu/7062.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