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5张桌布上满是灵感关键词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青年论坛”上,去年首届论坛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桌布论坛”环节,今年提前至了大会首日。
与去年相比,今年总计15组、每组14—16位科学家的阵容更为隆重,诺奖得主、世界青年科学家和来自上海的优秀高中生组成的“混搭”讨论组也魅力升级,讨论内容从蛋白质全新应用等“脑洞大开”的构想,延伸至科学家年龄界限、青年科学家公平环境等广义思考。
满是字母、箭头、流程图的15张白色桌布,再一次印证了大会主题“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背后的深意——不分国界、年龄、研究领域,科学之光足以照亮世界每个角落。
“新”“老”科学家智慧交融
“老年人并不像他们表现得那么老。”为期45分钟的讨论刚开始不到10分钟,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眼前的桌布,已经被这位科学家画满了英文字母。去年首届论坛上,莱维特在演讲中就呼吁人们关注科研人员职位、津贴、论文发表的公平性,以及对科学家年龄的客观认识。今年,这一问题在莱维特所在的第九桌讨论组再一次成为话题焦点。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化学、医学类诺奖得主的平均年龄要高出物理学奖得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医学、化学领域的研究通常需要等待10年、20年甚至50年才能验证。在一些“板凳需坐十年冷”的领域,更是需要科学家们从青春少年坚守到白发苍苍。
但年纪大的科学家就意味着“过时”吗?在科学领域,这个问题或许不应这样看待。记者注意到,莱维特眼前的桌布很快被他记录上“新科学的培育”“新技术的作用”“年龄崇拜”等关键词。他在讨论中表示,在他出生的上世纪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很多领域百废待兴。在他年轻时,与他同时代的科研人员想法都很纯粹,就是要解决真正的问题,做最有策源力的创新。
“那个年代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自己领域最棒的人才,但他们现在肯定都是‘老人’了,能说他们就是新的时代里不合时宜的人吗?这是错误的看法。”
莱维特讲得“走心”,坐在他一旁的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迈克尔·罗斯巴什听得也入神。当莱维特提到眼下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的学术腐败隐患,罗斯巴什忍不住插话,“我很同意你说的现象,现在科学界也存在‘为钱发愁’的现象,科学变得不再只有科学本身,而成了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
说罢,迈克尔·罗斯巴什拿起马克笔,工整地写下了英文单词“evaluation”,既有评价之意,亦有衡量、权衡的寓意。坐在他们对面的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则马上坐直身子加入发言。“是的,现在很多大学要让教授当管理者、系主任,但研究和管理其实应该区分,这也需要‘权衡’一下。”
热议新技术“开脑洞”“剖深意”
两届论坛的“桌布论坛”环节,对科学家研究环境、整体状态的讨论一直持续。同样从去年延续至今年,令科学家们都热衷“开脑洞”“剖深意”的话题还有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
在二号桌的讨论中,科学家们依次讨论了无人驾驶汽车和区块链两个眼下最火爆的话题。“有了自动驾驶汽车,社会经济究竟会产生哪些影像?这是科学发展带给社会的新认识。”科学家们还触发更具体的想象,如是否有些人工智能需要人为干预变得更智能、医生能否通过人工智能减少文案工作时间,去做更多实践……对于人工智能将为未来30至50年社会带来的影响,一张桌布可写不完。
桌布论坛上,吸引众人目光的还有一些虽然相貌青涩稚嫩,但表达观点时气度不输大咖的“少年院士”们。他们中年纪最小的尚是初中生,大一些的也才刚进入大学深造,但在交流中流露出对科学探索的向往,令同桌交流的顶尖科学家们都赞不绝口。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00后少年院士”杨鸿嘉,已经是第二次来到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他坦言,通过上次在“桌布论坛”环节与诺奖得主的交流,自己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对未来科学学习方向的选择有了更多思考。“两次来到滴水湖畔,都能领略到最尖端前沿的科技理念,更宝贵的是能面对面学习顶尖科学家们是以怎样的态度来做学问,这让我时刻告诉自己要朝着他们的方向努力。”
15张桌布,有灵感将至的涂鸦,有定睛细问的思索,不同的是当下讨论的话题,相通的是对科学的尊敬,对人类命运趋势的思索。
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yuwangtai/16002.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