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大城市群10年人口变迁:浙江对江苏增量优势扩至405万 6座大湾区城市均增百万)
21世纪经济研究院 研究员 刘美琳 朱玫洁
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一份更真实、清晰、完整的中国人口分布版图浮现。
我国已迈入城市群时代,考察人口流向及空间结构特征,对透视区域发展潜力意义重大。21世纪经济研究院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这四大城市群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2010-2020年这10年间,四大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的新特征、新趋势、新模式。
我们发现,京津冀人口增长明显放缓,并且其中天津人口增量低于廊坊、石家庄。长三角地区人口竞争激烈,安徽实现了对人口流出势头的逆转,过去10年间人口增加了152.7万;浙江保持了对江苏的人口增量领先,并且优势扩大,背后关键在于核心大都市的动力差异,即杭州、宁波人口集聚力超过了南京、苏州。作为全国人口增速最快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中诞生了3座千万级人口城市,同时过去10年共6个城市人口增量超过100万,而未来随着内部都市圈的建设,该区域人口承载力有望再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增长势头亦较足,但人口数据的大幅拉高对两市人均GDP也构成了挑战,未来需借助人口优势谋划更快更好发展。
京津冀:天津人口增量不敌廊坊和石家庄
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近10年间,京津冀人口增长明显放缓。
2010-2020年,京津冀人口年均分别增长1.1%、0.69%和0.38%,相比上一个十年,三地人口增长率分别下降了2.7个百分点、1.91个百分点和0.37个百分点。
从北京看,人口增长放缓与其疏解非首都功能、严控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密切相关。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相比2010年增加了228.1万人,规模并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北京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近10年减少了44.3万人,但整体规模依然较大,达到1490.7万人,占北京全市常住人口比重接近七成,显示劳动力资源总体仍然丰富。
河北人口总量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和四川,位居全国第六,但近10年人口增长势头却较弱,年均增速低于全国水平(0.53%)。同期,河北人口占全国比重也从5.36%降至5.28%。
从河北流动人口来源看,跨省流入人口为315.5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1217.8万人,即流动人口仍以省内流动为主。这意味着河北对外人口吸引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口增长放缓。
具体到城市层面,过去10年河北共9个城市人口增加。其中,廊坊增量位居第一、石家庄位居第二,两城的人口增量均突破百万,分别增加110.5万人和109.3万人。保定(不含定州、雄安新区)、邯郸则位列第三、第四,分别增加26.8万人和23.9万人,与前两名的增量差距悬殊。
廊坊夺冠与其区位优势密不可分。廊坊地处京津雄“黄金三角”内,北三县(香河、大厂、燕郊)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地缘相接,南三县(霸州、文安、大城)与雄安新区水土相连。近年,廊坊不断加速北三县与北京市通州区协同发展,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机遇,推动北三县加快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致力于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腹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值得关注的是,天津过去10年间的人口增量不敌廊坊和石家庄。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天津市常住人口为1386.60万人,10年间仅增加了92.78万人。另需指出的是,天津统计局公布的2019年该市常住人口为1561.83万人,与七普数据相比缺口高达175.8万。
从“千万人口俱乐部”城市来看,天津排名下降,2019年天津人口排名尚在广深之前,但如今已被远远超过。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天津的人口问题背后是经济问题,核心在于产业结构与人才诉求错配。按照“人随产业走”的逻辑,产业有活力,人口增长才会有动力。但与同类城市相比,天津的薪资待遇优势并不明显,并且天津的服务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唯有尽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港口城市发展活力,天津才能承担起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功能。
长三角:浙江“双星”跑赢江苏“双核”
长三角另有一番景象。2010-2020年,该地区三省一市中,浙江人口增幅遥遥领先,10年间常住人口共增加1014.1万人;安徽则成功“翻盘”,2000-2010年人口减少35.9万人,但2010-2020年增长152.7万人,一举扭转了人口流出势头,显示人口吸引力显著提升;受人口规模控制的影响,上海过去10年人口仅增加185.2万人,相比2000-2010年间628.1万人的增量大幅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2010-2020年江苏人口共增加了608.7万人,若单从自身来看,江苏“发挥稳定”,但若结合五普和六普数据对比来看,浙江与江苏之间的人口增长规模差距正在扩大。
数据显示,1990-2000年的10年间,浙江人口增长规模不如江苏,但在2000-2010年间浙江实现对江苏的反超,人口增量超过江苏约338万人。2010-2020年间,浙江持续领先,并将对江苏的人口增量优势扩大至405万。这也直观反映出,浙江的人口吸引力越来越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江苏主要受制于其核心大都市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2010-2020年间,长三角人口增长前十的城市依次为杭州、苏州、合肥、上海、宁波、金华、南京、无锡、嘉兴和常州。浙江与江苏各有四座城市入围,但其中浙江城市的排名却领先于江苏:杭州、宁波双双进入前五强,两市共增加503万人,但南京和苏州共仅增加360万人。
一定程度上,浙江与江苏是在核心大都市人口集聚力上拉开了差距。过去10年,我国区域发展逐步转换为以核心大都市圈带动城市群发展的模式,核心大都市的培育发展成为重中之重,这也是多地力推强省会战略的重要原因,近年江苏也强调要支持南京做大做强、提高首位度。
不过,南京也有其尴尬处境。位于强市林立的长三角地区,南京东面有无锡、常州等城市“分流”;西面与安徽接壤,与马鞍山、滁州等形成跨省都市圈,随着合肥制造业崛起,安徽不少外出务工人员、技术人员回流至合肥。过去10年,合肥人口增量已超过南京。从南京内部看,随着大量化工企业迁走,新兴产业尚在发展之中,目前产业结构也处于转型阶段。
对苏州而言,工业不断集聚发展,也带来大量人口流入,2010-2020年人口增长近229万,居长三角第二位。不过,作为非省会城市,苏州医疗、科教等公共服务逊于杭州、南京,这一短板也制约了人口吸引力。据华顿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苏州软经济(综合文化、环境、科教、卫生四方面)排名全国第15位,远低于“硬经济”全国第4位的表现。
上海人才外溢,苏州与杭州皆是目标城市,但近三年杭州大学生的流入规模明显超过苏州。另值得关注的是,从每十万人中拥有的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这一指标来看,杭州也远超苏州,七普数据显示杭州为29317人、苏州为22514人。
这与苏州在工业经济、县域经济拉动发展下,城市综合功能、空间布局与杭州等核心大都市不同有关。虽然作为江苏经济和人口首位城市,但苏州并不容易发挥核心大都市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坐拥三大千万人口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则正成为全国人口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2020年,大湾区内地9市总人口达7801.43万人,过去10年间增长了39.02%,远高于全国平均5.38%的人口增速。9市中,广州、深圳和东莞常住人口总量均破千万,2020年分别为1867.66万人、1756.01万人和1046.66万人。
与2010年对比,9市中有6市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00万人,分别为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和中山,合计带来了2040.63万人口增量,占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量的94%。
对其人口增长迅猛的原因,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除了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叠加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的作用外,经济活跃亦吸纳了大量跨省流动人口。从广东全省情况来看,2020年常住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半年以上)达到2962.21万人,过去10年间年均增长3.26%,分别比同期该省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年均增速高了1.84个和1.35个百分点。此外,外省流入人口占广东常住人口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20.61%上升到2020年的23.51%。
不仅如此,省内人口集聚趋势也进一步凸显。2020年珠三角核心区常住人口占广东全省常住人口总量的61.91%,比2010年提高8.04个百分点。近10年,随着广东推进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集聚性增强,也强化了人口集聚趋势。
广州、深圳无疑“引力”最强,近5年平均人口净增量均超过50万。近10年间,广州人口从1270.01万升至1867.66万,增长超过47%;深圳也从1042.35万升至1756.01万,增长超68%。
不过,广州、深圳人口在不断集聚的同时,也存在向外扩散现象,这也为两大都市圈内其余城市创造了人口动能。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例,2010年首条跨市地铁广佛线开通,目前日均客流已达54万人次,广佛跨城日出行量超过163万人次。不仅如此,广州、佛山两市已规划未来将建设30条轨道交通通道,进一步推动“全域同城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近日举行的广佛全域同城化联席会议还透露,两地将探索建立统一的规划委员会,实现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探索推进土地、人口等统一管理。根据2020年的数据,广佛两市GDP合计约3.5万亿、人口超过2300万人,已非常接近上海的人口规模。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还将产生更大人口吸引力,特别是内部都市圈建设将推动人口管理模式进化完善,类似广佛这样的“超级城市”将有效提升人口承载能力。但庞大的人口增量也将对公共资源带来挑战,外来人口的养老、医疗等问题日趋突出,未来如何有效解决流动人口享有居住地义务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仍是重要命题。
成渝双城:人口大幅增长但人均GDP下降
今年2月份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在国家重大规划文件表述中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同一等级被提及,令其备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早在2016年就出台,如今从“成渝城市群”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与重庆的核心地位不断凸显、加快极化。
七普数据显示,成都和重庆都出现了大幅人口增长。过去10年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9万人,2020年达2093.78万人。尽管这也得益于2016年简阳市(县级市)整体划归成都代管,但排除由此带来的82.7万常住人口之后,成都人口仍增长近500万人。同时,成都人口占四川全省比例从2010年的18.8%升至2020年的25.02%,表明人口加速集聚;重庆过去10年间增加常住人口320.8万,年均增长1.06%,比2000-2010年年均增速高了0.94个百分点。
曾经,川渝长期是人口流出地,但随着重庆和成都加速制造业布局发展、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局面逐渐扭转,特别是依托良好生活氛围成为西南地区年轻人热衷选择就业的主要城市。
从城镇化率看,2020年重庆为69.46%,虽然高出全国60.60%的平均值不少,但是与另外三大城市群的主要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四川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还比较低,仅为56.73%,而成都作为其中心城市也有望继续享受城镇化红利。目前,成渝双城仍处于集聚要素、做强自身的阶段,随后才可能更多地对周边城市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重庆、成都人口总量均已进入全国城市前五,但相较2019年出现的人口数据大幅拉高,也意味着人均GDP下滑。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重庆人均GDP为7.8万、成都为8.46万元,均低于广州、南京、杭州、济南、武汉、长沙、合肥、郑州、南昌等东中部城市。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下一步成都、重庆如何用好人口优势、提升发展质量,仍任重道远。
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yuwangtai/1246028.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