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新闻网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温铁军 向农

对话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温铁军 向农

在培养室内,员工正在达州渠县渠江镇一家农业公司大棚内观察铁皮石斛苗的生长情况。何海洋 摄

 

  编者按

  

  上月,四川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我们应如何贯彻落实好《意见》,进而推动四川从农业大省加速向农业强省跨越?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温铁军教授。温铁军的研究始终根植于脚下热土,多年一直为“三农”鼓与呼。温铁军认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应与乡村振兴目标协同,在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发展中,实现农业产业振兴。

 

  A

 

  跨越的基础:融合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盲目追求规模化产业化,结果就是严重的污染

 

  ●现在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三产融合甚至六产融合

 

  ●扶贫领域也要有产业融合思维,要拓展农业本身的产业领域

  

  记者: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川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 3”产业体系 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要向农业强省跨越,四川应该如何落实好《意见》?

  

  温铁军:总目标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这很重要,提醒我们科学理性看待过去那种搞大规模产业化农业的思路,用工业化的思维,大规模招商引资搞项目,造成严重污染、产能过剩,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代以来100多年,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的工业化、城市化,现在叫作现代化,但这种意义上的现代化概念,是从西方来的。我们有些地方喜欢去美国、澳大利亚学习西方的大农场大规模机械化经验,但东西方农业农村情况差异很大。对我国而言,“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西方式的规模化产业化,结果就是严重的污染。此外,盲目追求过去那种“现代化”,农业粗放发展,也导致了生产过剩,形成农业产业的结构性矛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原因。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和西方不同,中国乃至东亚都是农耕文明,对于中国而言,现在谈农业供给侧改革,谈生态扶贫问题,路径都是乡村振兴,而不是单纯农业振兴。

  

  记者:四川农业在数量规模上确实已有基础、有优势,但在加工、物流等二三产业环节还存在不足。所以我们在《意见》中也强调产业链布局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温铁军:如此强调是必须的,因为融合发展是趋势。世界上没有农民是光靠第一产业致富的,即便是西方地多人少的国家,他们收入主要靠的也不是种地,而是大型跨国公司,靠控制金融市场,控制期货市场,同时控制物流仓储。现在我们谈三产,往往就是搞搞农家乐、民宿、观光等,这样的层面较低,其实物流、金融、保险、租赁这些都是高端化的三产。

  

  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六产融合”的新业态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除传统的三产之外,农业的第四产业应该是生命产业。因为农业是一个跟自然的生命过程直接结合的产业,植物也好,动物也好,种养本来都是自然的生命过程,是在不断地重复着生命的循环,只要你作为人,回归了自然界的生命过程,你就健康了。所以第四产业在业态上看,也可以叫“三养”产业,康养、寿养、医养。第四产业是一个能够大量吸纳就业,能够创造极大消费增加值的产业,但需要探索放开一些旧时代设立的限制。第五产业是教育和文化产业,因为乡土社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任何一个乡土社会的文化都有值得作为在地化知识体系拿来作为自然教育的内涵。现在教育部要求,中小学每个学期都要开设自然教育课。城里孩子怎么办?都得下乡。除了教育之外,如果我们把乡土文化资源发掘出来,有那么多的乡土文化人,他们都可以创业,这是多大的产业?历史传承是第六产业,乡村的资源、历史、环境、文化等有机结合在一起时,便可形成第六产业。不能把农村中这些资源都说成落后,它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要支持传承者的六产融合创业。

  

  记者:这个思路对于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地区,如贫困地区是否适用?

  


    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yuwangtai/25133.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